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睥生痰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睥生痰核

病名:睥生痰核,又稱「眼胞痰核」、「胞生痰核」、「胞瞼腫核」或「目疣」,是一種發生於眼瞼皮下的結節性病變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描述其特徵為眼瞼內外皮層之間,生有痰核狀結塊,小者如米粒,大者如豆,質地堅硬但無明顯疼痛,可導致眼胞沉重下垂,影響視物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脾胃功能失調,痰濕內生,蘊熱化火,痰熱互結,阻滯於眼瞼經絡所致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情志不遂,導致脾失健運,痰濕內停,久則鬱而化熱,痰熱膠結,上攻眼胞,形成痰核。此外,外感風熱或肝鬱氣滯,亦可加重痰濕凝滯,促使痰核生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瞼皮下可觸及圓形或橢圓形結節,邊界清晰,推之可動,按之不痛。
  • 結節初起較小,逐漸增大,可致眼瞼局部隆起,甚則壓迫眼球,引起異物感或視物模糊。
  • 若痰核久而不消,可能化膿破潰,形成瘢痕。

辨證論治
本病屬痰濕凝結證,治宜化痰散結、清熱祛濕為主。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化堅二陳湯(《醫宗金鑒》):由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黃連、白僵蠶等組成,功能化痰散結、清熱燥濕,適用於痰熱互結之證。
    • 若兼有脾虛氣弱,可加黨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;若痰核堅硬難消,可加浙貝母、牡蠣以軟堅散結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可用生南星磨醋塗擦患處,借助南星之辛溫化痰、散結消腫之力,輔以醋之酸收,促進痰核消散。
    • 若痰核較大,日久不消,可考慮以針刺或手術剔除,避免長期壓迫眼瞼,影響氣血運行。

現代對應疾病
睥生痰核相當於西醫學的瞼板腺囊腫(霰粒腫),是因瞼板腺出口阻塞,腺體分泌物滯留所形成的慢性肉芽腫性炎症。中醫治療注重調理脾胃、化痰散結,與西醫局部治療或手術相輔相成。

補充說明
痰核的形成與體質密切相關,痰濕體質者易反覆發作,故平日宜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過食生冷油膩,以減少痰濕內生。此外,情志調暢亦有助於氣機流通,防止痰瘀互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