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睥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睥沿

睥沿為中醫解剖部位之名稱,首載於明代王肯堂所著之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此名詞所指乃眼瞼邊緣之部位,亦稱「眼弦」,為眼瞼與眼球相接之處,分為上睥沿與下睥沿,分別對應上眼瞼與下眼瞼之邊緣。

在中醫理論中,睥沿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」,而眼瞼屬「肉輪」,由脾所主。若脾氣虛弱或濕熱內蘊,可導致睥沿病變,如赤爛、腫痛、分泌物增多等,常見於「眼弦赤爛」(即現代醫學所稱之瞼緣炎)。此類病症多因外感風熱、脾胃濕熱上攻,或肝脾不和所致。

歷代醫家對睥沿病症之治療,多從調理脾胃、清熱化濕入手,內服方劑如甘露消毒丹除濕湯等,外治則常用黃連爐甘石洗劑或中藥煎湯熏洗。此外,針灸亦可選取脾經、胃經相關穴位,如三陰交足三里,以調和氣血,改善局部症狀。

睥沿之生理與病理表現,不僅反映局部狀況,亦為全身臟腑功能之縮影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之特色。透過觀察睥沿變化,可輔助診斷脾胃及相關臟腑之盛衰,為中醫眼科辨證論治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