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僻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僻邪

僻邪,又稱「邪僻」,為中醫理論中對致病因素的統稱,泛指一切干擾人體正常生理功能、導致疾病發生的內外邪氣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與「正氣」相對,強調邪氣侵襲與人體正氣抗邪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。

古典醫籍論述

  1. 《靈樞·本神》
    「如是則僻邪不至,長生久視。」指出當人體正氣充盈、精神內守時,外邪難以侵襲,可達健康長壽之境。此處「僻邪」側重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等外因致病。
  2. 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
    「邪僻內生,工不能禁也。」進一步區分邪氣的來源,除外邪外,更強調內生邪氣(如七情過極、飲食勞倦所傷)的致病性,且此類邪氣因內生而難以外治直接遏制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邪氣分類
    僻邪可依來源與性質分為:

    • 外邪:六淫、疫癘之氣,多由肌表或口鼻侵入,初期見表證(如惡寒、發熱)。
    • 內邪:氣滯、血瘀、痰飲、食積等,因臟腑功能失調而化生,病位深在,如「肝陽化風」「脾虛生濕」。
  • 致病特點
    邪氣致病常具「依附性」與「轉化性」。如寒邪入裡可鬱而化熱,濕邪久留易耗氣傷陽。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五邪中人,各有法度」,說明不同邪氣侵襲經絡臟腑的途徑各異。

  • 與正氣的關係
    《內經》云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正氣虛弱時,邪氣易乘虛而入;而邪氣久踞亦會耗損正氣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例如,外感風寒初期屬實證,若遷延不愈可轉為肺氣虛弱。

臨床相關概念

僻邪雖為泛稱,但中醫辨證時需明確其具體屬性。如:

  • 風邪:善行數變,病位遊走(如痹證疼痛轉移)。
  • 痰邪:黏滯重濁,易蒙竅阻絡(如癲癇、胸痹)。
    此細分有助於指導用藥,如祛風用防風、化痰選半夏,體現「審因論治」原則。

綜觀之,僻邪一詞涵蓋中醫對病邪的整體認知,既反映古典醫籍的病因觀,亦為後世辨證體系奠定基礎。理解其內涵,對掌握疾病發生與傳變規律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