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產

偏產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首見於宋代醫家楊子建所著之《十產論》。此症指產婦於分娩過程中,因用力不當或氣血運行失調,導致胎兒頭部偏斜,無法順利娩出。其特徵為兒頭偏向一側(左或右),偏離正常產道軸線,致使產程延滯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偏產之成因與產婦氣血虛弱、胞宮氣機不暢密切相關。若產婦正氣不足,推動乏力,或情緒緊張導致氣滯,皆可能影響胎兒轉動;此外,胞宮形態異常或胎兒體位不正,亦可能引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與分類

根據胎頭偏斜方向與姿勢,偏產可分為以下類型:

  1. 仰頂生:胎頭後仰,枕骨貼近產婦背部。
  2. 垂頭生:胎頭過度前屈,下頦緊貼胸部。
  3. 左歪、右歪:胎頭向左或右側偏斜。
  4. 左藉、右藉:胎頭偏斜並伴隨肩部卡阻。
  5. 脹後產:胎頭偏斜合併產道氣滯腫脹。
  6. 前躋:胎頭雖已下降,但因位置不正而停滯。

中醫辨治原則

歷代醫家強調「調氣血、正胎位」為治療核心。若屬氣血虛弱,常以補益氣血之方藥(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之加味芎歸湯)輔助;若氣機鬱滯,則配合針灸(如刺三陰交、合谷穴)以疏導經絡。部分醫案亦記載以手法矯正胎位,如穩婆輕推兒頭協助復位。

與現代醫學對照

偏產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頭位難產」,屬異常分娩之一種,多因胎頭俯屈不良或枕位異常所致。中醫古籍所述之分類,與當今「枕橫位」、「枕後位」等概念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調節與動態辨證。

此症收錄於多部古籍,除《十產論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、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亦詳述其理法,反映中醫對產科急症之細膩觀察與處置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