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齒

偏齒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特定名詞,指對側的齒根部位,與經脈循行密切相關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記載手陽明大腸經之別絡「上循臂,乘肩顒,上曲頰偏齒」,說明其循行路徑經過下頜角(曲頰)後,延伸至對側齒根區域。

從經絡理論分析,手陽明大腸經屬陽明經,多氣多血,其別絡上行至面部時,與足陽明胃經相銜接,形成「陽明經」在頭面部的氣血網絡。偏齒作為經絡循行的關鍵節點,反映陽明經氣血對齒齦、頜面的濡養作用。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而腎主骨,故齒根健康亦間接受腎氣影響,但此處偏重經絡層面之詮釋。

在臨床應用上,偏齒的病理變化可能與陽明經氣血失調相關,如齒痛、齦腫等症,可循經取穴治療。古籍未直接闡述其病機,然結合《黃帝內經》「陽明主面」之論,推測偏齒區域異常或反映陽明經熱盛、氣滯等證候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頰車、下關等穴主治齒疾,皆鄰近此區。

此外,偏齒的定位亦涉及「全息」觀念,面部不同區域對應臟腑,而齒根分布可能作為內在健康的外候。此說雖未明載於經典,然後世醫家發展的面診理論中,齒齦色澤、形態常作為診察參考。

綜言之,偏齒為中醫解剖與經絡學的特殊術語,其理論價值在於連結經脈循行與頭面局部病理,為理解陽明經與口腔關聯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