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對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對口

病名:偏對口,見載於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亦稱「偏腦疽」。此症多發於頸後或頭側,與「正對口」(即正中腦疽)相對,因病灶偏離人體正中線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偏對口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,加之氣血壅滯,凝聚於肌膚腠理而成。其病機與「癰疽」相似,屬陽證範疇,然因部位特殊,易與經絡氣血運行相關,尤以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受累為常見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漸成膿腫,頂突根深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實熱之象。若膿成潰破,膿液黃稠者為順證;若瘡形平塌、膿稀色暗,則屬氣血虛弱或毒邪內陷之逆證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    • 初起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。
    • 成膿期:托毒透膿,選用透膿散或托裏消毒散。
    • 潰後:若氣血兩虛,可服八珍湯以補益氣血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以消腫止痛;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用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

相關鑑別
偏對口需與「正對口」(腦疽)及「癤」相區別。正對口發於項後正中,屬督脈所主;癤則範圍較小,病位淺表。偏對口因病灶偏側,易牽連少陽、太陽經絡,治療時需兼顧經絡辨證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指出,此症「偏於腦側,毒勢易深」,強調早期消散為要,若延誤恐致毒邪內攻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其治法,並重視局部與整體調理相結合。

此症雖屬外瘍,然其辨治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特色,臨床須審證求因,分階段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