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對口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偏對口疔
病名
偏對口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類,特指生於頸後頸椎兩側之疔毒。其名「偏對口」,乃因患處位於頸後正中線旁側,與「正對口疔」(生於頸椎正中)相對而得名。見載於清代《治疔大全》,為風火邪毒蘊結或氣血壅滯所致。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內蘊火熱,或七情鬱結、飲食不節,致氣血逆亂,毒邪凝滯於肌膚腠理。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頸後,若經氣不暢,濕熱火毒循經上攻,結聚於頸側,則發為疔瘡。其病位屬陽證,初期多見實熱之象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皮膚現粟米狀膿頭,或紅腫硬結,根盤緊束,觸之灼熱疼痛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實熱證候。若毒邪熾盛,可致腫勢蔓延,膿成不潰,甚則毒陷走黃,現神昏譫語等危候。
治法
-
內治
- 初起期:宜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結,方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- 成膿期:佐以透膿散結,可選仙方活命飲(穿山甲、皂角刺等)。
- 潰後期:若氣陰兩傷,予益氣養陰湯調理。
-
外治
- 初起可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- 膿成宜切開排膿,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腐盡則以生肌散收口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疔瘡「其形小,其根深,其勢急」,強調需早治防變。偏對口疔雖非正對口之險要,然頸部經絡密布,毒邪易內攻,故不可輕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