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風口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偏風口噤
偏風口噤,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屬小兒偏風範疇。此症以口角歪斜、牙關緊閉為主要表現,多因風邪侵襲經絡,或內風擾動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偏風口噤與風邪客於手足陽明經密切相關。足陽明胃經環口繞唇,手陽明大腸經貫頰入齒,風邪乘虛而入,阻滯經氣,致筋脈失養,發為口噤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尤易受外風或內風所傷。外風多因感受風寒、風熱之邪;內風則常責之肝風內動,或痰熱壅盛,引動風陽。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一側口角下垂,難以自主開合,或伴有面部肌肉抽搐、言語不清。若兼外感,或見惡寒發熱;若屬內傷,則多見煩躁、痰鳴等症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襲絡:口噤伴惡寒無汗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- 風熱犯經:口角歪斜兼發熱咽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肝風內動:口噤抽搐,面赤煩躁,舌紅絳,脈弦數。
- 痰瘀阻絡:口噤日久,面部麻木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治法方藥
治以祛風通絡為主,隨證施治:
- 風寒者,宜疏風散寒,方選 小續命湯 加減。
- 風熱者,當清熱疏風,用 大秦艽湯 化裁。
- 肝風內動,需平肝熄風,以 羚角鉤藤湯 為主方。
- 痰瘀阻絡,則化痰祛瘀,選 牽正散 合 通竅活血湯。
外治法可配合針灸,取地倉、頰車、合谷等穴,以調和氣血、疏經活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