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結

病名,為小兒陰囊單側腫大之病證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九十二,屬「小兒偏(疒頹)」範疇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導致肝經氣滯、寒濕下注,或氣血運行不暢,結聚於陰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氣滯: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,若情志不暢或外邪侵襲,肝氣鬱結,經絡阻滯,可致陰囊氣結腫脹。
  2. 寒濕凝聚:小兒元陽未充,若久居濕冷之地,或過食生冷,寒濕之邪客於下焦,凝滯筋脈,發為偏結。
  3. 氣血瘀阻:跌撲損傷,或久病入絡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結於陰囊,形成腫塊。

臨床表現
患側陰囊腫大,或伴墜脹感,觸之或軟或硬,皮色如常或略顯青紫。若因寒濕所致,可兼見畏寒、舌淡苔白膩;若屬氣滯血瘀,則可見疼痛拒按、舌暗或有瘀斑。

古籍論述
《太平聖惠方》提及此症與「偏(疒頹)」相關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如《幼幼集成》認為小兒偏結多屬「肝脾失調」,當調和氣血、疏肝理脾為治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滯型:陰囊脹痛,時輕時重,情緒波動時加劇,脈弦。
  2. 寒濕型:陰囊冷痛重墜,得溫則減,苔白滑,脈沉遲。
  3. 血瘀型:腫塊堅硬,痛有定處,舌質紫暗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以疏肝理氣、散寒除濕、活血化瘀為主,可依證選用天台烏藥散、暖肝煎或桃紅四物湯加減。外治法則可配合溫灸或藥熨局部,以通絡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