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偏經
病名,見於莊復嚴《婦科百辨》,又稱「經行便血」,屬婦科月經病範疇。此症指女子行經期間,經血不循常道下注胞宮,反走大腸,致經血與糞便並下,或見純下鮮血,臨床表現為經期前後大便帶血,血色多鮮紅或暗紅,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偏經多因臟腑氣血失調,尤與肝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。
- 肝鬱化熱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迫血妄行,熱邪下移大腸,致經血錯行。
- 脾虛失統:脾主統血,若脾氣虛弱,血失統攝,則經血不循常道,溢於腸道。
- 腎陰不足:腎陰虧虛,虛熱內生,灼傷血絡,血不歸經,下滲大腸。
- 濕熱下注:素體濕熱內蘊,或飲食不節,濕熱蘊結大腸,與經血相搏,致便血。
證候分型
- 肝鬱血熱證:經行便血,血色深紅,量多質稠,兼見胸脅脹痛、心煩易怒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脾不統血證:經血非時而下,大便帶血,血色淡紅,質稀,伴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、納差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- 腎陰虛證:經期便血,量少色紅,兼見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濕熱蘊結證:經行便血黏稠,肛門灼熱,大便溏臭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療原則
以調和臟腑、引血歸經為主,依證型施治:
- 肝鬱血熱:疏肝清熱、涼血止血,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- 脾不統血:健脾益氣、攝血歸經,方用歸脾湯加減。
- 腎陰虛:滋陰降火、養血止血,方用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。
- 濕熱蘊結:清熱利濕、和營止血,方用槐花散合地榆散。
古籍考據
《婦科百辨》載此症為「經血錯行」,強調「血不歸經,反趨大腸」之病機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「經前便血」之證,認為與衝任失調相關,可參差經條互證。
此症須與腸風、臟毒等腸道出血鑑別,關鍵在於發病與月經周期之關聯性,及是否伴隨經期異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