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沮

定義
偏沮為中醫證名,指人體汗出僅見於半側身體,或左或右,另一側則無汗液排出。此症多因氣血運行不暢,陰陽失調,導致津液分布不均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阻滯
   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言:「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」馬蒔注釋此為「一偏阻塞而無汗」,意指氣血運行受阻,經絡不通,津液無法布達全身,故半身無汗。長期氣血瘀滯,可能進一步演變為「偏枯」(半身不遂)。
  2. 陽氣虛衰
    張志聰以「沮」為濕,認為汗出半身濕潤、半身乾燥,乃陽氣虛弱,無法溫煦全身,致使氣化失司,津液輸布失常。姚止庵亦指出「陽虛則氣不周流」,強調陽氣不足致氣機壅塞,汗液排泄偏於一側。
  3. 經絡失衡
    中醫認為,汗液的調節與十二經脈及督脈、任脈密切相關。若一側經絡受邪(如風寒濕邪閉阻),或臟腑氣血偏傾(如肝鬱氣滯、脾虛濕困),皆可能導致偏沮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半身有汗,或左或右,界限分明,另一側皮膚乾燥無汗。
  • 或伴隨肢體麻木、乏力,甚則逐漸出現半身活動不利(偏枯先兆)。
  • 舌脈多見舌質淡暗或瘀斑,脈象細澀或弦緊。

相關典籍與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首載此症,視為「偏枯」之先兆,提示氣血嚴重失和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張志聰、姚止庵等,進一步闡發其與陽虛、氣滯的關聯,強調「氣不周流」為核心病機。

延伸探討
偏沮不僅是汗證,更是整體氣血陰陽失調的外在表現。其病機可涉及多臟腑,如:

  • 肝主疏泄失常,氣機鬱滯,影響津液布散。
  • 脾主運化不足,水濕停聚,阻遏肌腠開合。
  • 心腎陽虛,推動無力,汗孔開闔失司。

此症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,如兼見畏寒肢冷者屬陽虛,胸脅脹滿者屬氣滯,以明確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