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偏枯
病名,指因營衛俱虛,真氣無法充盈全身,致使邪氣侵襲半身偏虛之處,引發一側上下肢痿廢不用之證。又名「偏風」,亦稱「半身不遂」。
病因病機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云:「虛邪偏客於身半,其入深,內居營衛,榮衛稍衰,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」指出此病乃因正氣虛弱,外邪乘虛深入,滯留於半身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經脈失養,故見肢體偏廢。
臨床表現
- 肢體痿廢:一側上下肢無力或完全不能活動,日久患側肌肉萎縮枯瘦。
- 疼痛:部分患者伴隨患側疼痛,如《靈樞·熱病》所言:「偏枯,身偏不用而痛。」
- 神志語言:若患者言語清晰、神志不亂,病位較淺,屬「分腠之間」;若兼見失語(瘖),則病位較深,預後較差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曰:「偏枯不瘖能言,舌轉靈活者易治,瘖不能言者難治。」
治療原則
以「調和陰陽、疏通經脈、補益營衛」為主,具體治法包括:
- 針灸:取手足陽明經穴及患側經絡,以通調氣血。
- 藥物:依證選用補氣活血(如補陽還五湯)、祛風通絡(如大秦艽湯)等方劑。
- 導引按蹻:配合肢體活動,促進氣血運行,防止肌肉萎縮。
相關證候
- 半身不遂:泛指一側肢體癱瘓,與偏枯相似,但病因更廣。
- 左癱右瘓:左側肢體不遂稱「癱」,右側稱「瘓」,多與風痰瘀阻有關。
此證常見於中風後遺症,亦見於其他腦部病變或經絡嚴重受損者。歷代醫家重視氣血調和與早期治療,以改善預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