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漏

病證名,屬眼科病症之一,指白睛(即眼白部分)出現漏孔或潰瘍,並伴有分泌物滲出的病證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其描述為:「漏生在氣輪,金堅而位旁,為害稍遲,故曰偏漏。」意指病位在氣輪(白睛屬肺金),因肺金質地堅硬,且病位偏於一側,病情發展較緩,故稱「偏漏」。

病因病機
偏漏多因肺經鬱熱,或外感風熱毒邪,上攻於目,致使白睛局部氣血壅滯,久而化腐成膿,形成漏孔。若遷延不治,膿水持續外流,可耗傷目竅津液,導致「水洩膏枯」,使眼目失養,甚至損及視力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白睛局部紅赤腫脹,繼而潰破形成漏孔,滲出稠濁白水,嚴重時則流膿。患者或覺眼部微痛、異物感,若膿液積聚,可加重不適。病程日久者,白睛局部可能凹陷萎縮,影響目珠形態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肺經風熱

    • 主證:白睛紅赤,漏孔初起,分泌物色白質稠,或伴輕度畏光流淚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肺。
    • 方藥:桑白皮湯加減,或選用瀉白散合銀翹散。
  2. 熱毒壅盛

    • 主證:漏孔潰爛明顯,膿液黃稠,周圍紅赤灼痛,或兼口渴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排膿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,外可配合黃連煎汁洗眼。
  3. 氣陰兩傷

    • 主證:病久不癒,漏孔難斂,分泌物清稀,白睛乾枯晦暗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陰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加減,或生脈散合四君子湯。

外治法

  • 可用淡鹽水或菊花煎湯外洗,以清潔局部。
  • 膿成未潰者,可刺破排膿,後以清熱解毒藥粉外敷。

預後與轉歸
偏漏若早期治療,多可痊癒;若延誤失治,恐致白睛組織損傷,甚至影響黑睛(角膜),導致視力受損。故宜及時辨證施治,以護目竅之完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