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腦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偏腦疽
病名:偏腦疽,又稱「偏對口」,係指生於項後偏旁之腦疽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屬外科癰疽範疇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偏腦疽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火毒,凝聚於項後太陽經所過之處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而成。其發病與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、正氣虛弱等因素相關。若毒邪熾盛,可化火成膿,甚則內陷營血,導致險證。
臨床表現:
初起患處腫硬疼痛,色紅灼熱,漸至腫勢擴散,頂部或現膿頭,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若膿成未潰,則疼痛加劇;膿潰後,若毒邪得泄,則腫痛漸消。若正虛毒盛,則瘡色暗滯,膿液清稀,癒合遲緩。
辨證分型:
- 熱毒蘊結證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膿液黃稠,伴發熱、便秘、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氣血兩虛證:瘡形平塌,膿液稀薄,瘡口難斂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治療原則: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。初期宜散風清熱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;若膿成未潰,則托毒透膿,選用透膿散;後期氣血虛弱者,當益氣養血生肌,如內補黃耆湯。外治可依瘡勢選用箍圍藥、提膿祛腐藥或生肌收口藥。
相關文獻:
《外科大成》詳載其證治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對腦疽類疾病有所闡發,強調辨明陰陽虛實為治療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