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氣

病名:指小兒患有氣疝之證,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卷二。此證多因氣機鬱滯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氣血運行失調,局部氣結而成。

病因病機
偏氣之發,主要與肝氣鬱結、中氣下陷或寒邪凝滯有關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因情志不暢、飲食失調,或外感寒邪,易致氣機阻滯,結於少腹或陰囊,形成氣疝。肝主疏泄,若肝氣不舒,則氣行不暢;脾主升清,若中氣不足,則氣陷而結;寒性收引,若客於經脈,則氣血凝澀,皆可發為此證。

臨床表現
患兒可見少腹或陰囊脹痛,時作時止,哭鬧或勞累後加重,靜臥或溫熨後緩解。局部或可觸及柔軟腫塊,按之可消,或伴有腸鳴、矢氣等氣機不暢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氣鬱結型:脹痛走竄,情緒波動時加劇,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
  2. 中氣下陷型:腫物下垂,勞累後明顯,乏力氣短,舌淡,脈弱。
  3. 寒凝氣滯型:疼痛遇冷加重,得溫則減,舌苔白滑,脈沉緊。

治療原則
以疏肝理氣、溫散寒邪或補中益氣為主,依證型選方用藥。若屬肝鬱,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;中氣下陷者,宜補中益氣湯;寒凝者,則以天台烏藥散溫通散結。外治可配合艾灸或溫熨,以助氣行。

相關文獻
《儒門事親》提及此證與氣疝相關,後世醫家多歸於「疝氣」範疇,並強調調氣為要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小兒疝氣治法,主張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