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腎

病名:指單側陰囊腫大之病症,屬中醫疝病範疇。見於《慎齋遺書》卷九:「疝偏於左右名偏腎。」此症多因肝經氣滯、寒濕凝結,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,病位雖在陰囊,然與肝、腎二臟及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氣滯: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經氣阻滯,可致單側陰囊腫脹。
  2. 寒濕侵襲:久居濕地或外感寒濕之邪,凝滯肝脈,氣血不通,發為偏腎。
  3. 氣虛下陷:中氣不足,升舉無力,臟腑下墜,亦可引發陰囊偏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單側陰囊腫大,或伴脹痛,觸之柔軟,遇寒加重。
  • 或見局部青筋顯露(筋疝),甚則臥則腫消,立則復出(狐疝)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氣滯型:腫脹時輕時重,痛無定處,治宜疏肝理氣,方用天台烏藥散加減。
  2. 寒濕型:陰囊冷痛,得溫則緩,苔白膩,治宜溫散寒濕,方選暖肝煎五苓散
  3. 氣虛型:勞累後腫甚,乏力倦怠,宜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升提舉陷。

外治法

  • 可配合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以溫通經脈,或局部溫敷散寒。

此症與西醫學之「腹股溝斜疝」或「鞘膜積液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調理氣機為要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李東垣等,對疝病論述頗詳,可進一步參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