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滲小便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偏滲小便不利

證名,出自《症因脈治》卷四,指因水谷之氣偏走大腸,導致小便量少或無,同時伴隨腹瀉的病症。其病機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,致使水液代謝異常,水濕偏滲於腸道,而膀胱氣化不利,故見小便短少或閉澀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腹瀉不止,腸鳴漉漉,腹中或有隱痛,或無明顯痛感,小便量少甚至全無,脈象多弦。此證與一般小便不利不同,關鍵在於水濕不循常道,反從大腸下泄,形成「偏滲」之勢。

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

  1. 脾胃有熱

    • 病機:熱邪蘊結脾胃,迫使水谷下趨大腸,膀胱氣化受阻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分利水谷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清胃湯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等)清瀉胃火。
      • 黃連戊己湯瀉黃散(黃連、白芍、防風、藿香等)調和脾胃,清熱化濕。
      • 導赤各半湯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等)清心導濕,通利小便。
  2. 脾胃有寒

    • 病機:中陽不足,寒濕內停,水液不化而偏滲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健脾化濕。
    • 方藥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溫補脾陽,恢復運化。
  3. 脾虛氣弱

    • 病機:脾氣虛衰,升清無力,水濕下注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健脾,升提中氣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補益脾氣。
      • 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升陽舉陷,調節水液分布。
  4. 胃中痰濕

    • 病機:痰濁阻滯中焦,影響水液輸布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燥濕,和中導滯。
    • 方藥二陳平胃散(半夏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等)化痰理氣,健脾祛濕。
  5. 小腸氣滯

    • 病機:小腸氣機不暢,水液代謝失司。
    • 治法:行氣利水,通調水道。
    • 方藥木通枳殼湯(木通、枳殼、檳榔等)疏通小腸氣機,促進水液運行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本證與一般「小便不利」有別,後者多因膀胱氣化不利或三焦水道壅滯所致,而「偏滲小便不利」則以水濕偏走大腸為特徵,治療需注重調節脾胃升降與水液分布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強調臟腑功能協調對水液代謝的關鍵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