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偏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偏墜
病名
偏墜為中醫病名,指單側睪丸腫大之證候,首見於《中藏經》卷二。此病多因痰濕、瘀血、食積內阻,或肝火亢盛所致,亦可繼發於痄腮(腮腺炎)之後。患者常見單側睪丸腫脹疼痛,並伴有下墜感,影響行動及氣機運行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偏墜之發病與肝經、任脈關係密切。肝經循行繞陰器,若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或外感濕熱之邪,均可導致氣滯血瘀、經絡阻塞;痰濕或食積內停,亦可下注陰器,阻滯局部氣血,形成腫痛。此外,痄腮毒邪未清,循經下擾陰器,亦可引發此證。
辨證分型
臨床辨證時,需分左右以究病源:
- 偏左者:多屬瘀血阻絡或肝風內動。肝氣行於左,若氣滯血瘀,則左側睪丸腫硬疼痛,舌質紫暗,脈弦澀。
- 偏右者:常因痰濕凝聚或食積不化。脾主運化,右側為氣機升降之樞,痰濕食滯困脾,則右側睪丸脹滿,舌苔厚膩,脈滑。
治療方藥
- 痰濕瘀血型:治宜化痰散結、活血祛瘀,可用《濟生方》之橘核丸(橘核、海藻、昆布、川楝子等),以行氣散結、軟堅消腫。
- 肝經火熱型:症見睪丸灼痛、煩躁口苦,宜清瀉肝火,選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等),疏肝利濕、清熱解毒。
- 氣滯血瘀型:若腫痛拒按,可配合少腹逐瘀湯加減,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外,可輔以針灸療法,取穴如太衝、三陰交、關元等,以疏肝理氣、調和氣血;外治法則可選用活血散瘀之藥膏局部敷貼,以緩解腫痛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偏墜多因濕熱鬱,或左或右腫如瓜」,強調濕熱與氣滯為致病主因,治療需分標本緩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