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駢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駢胎
駢胎,又稱雙胎,出自《褚氏遺書》,指婦人一孕而懷兩子之現象。中醫理論中,駢胎之成因與母體氣血、臟腑功能及先天稟賦密切相關,以下從中醫角度詳述其機理與特點。
1. 駢胎之成因
中醫認為,胎孕乃父精母血相合而成,若母體氣血充盛,胞宮調和,則易成駢胎。《靈樞·天年》提及「血氣盛則多子」,說明母體氣血旺盛者,胞宮可同時孕育兩胎。此外,腎氣充盛亦為關鍵,因腎主生殖,若腎精充足,則胞胎得固,雙胎之機率亦增。
2. 臟腑與經絡之影響
- 衝任二脈: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衝任氣血充盈,則胞胎得養,易成雙胎。
- 脾胃功能: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脾胃健旺,則氣血生化有源,胞胎得養而多胎。
- 肝氣疏泄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肝氣條達,則胞宮氣血運行通暢,利於雙胎形成。
3. 駢胎與體質之關係
中醫體質學說中,陽盛體質或氣血兩旺之婦女較易懷駢胎。此類體質者,陰陽調和,氣血充沛,胞宮環境適宜多胎孕育。反之,氣血虛弱或陰陽失調者,則難成雙胎。
4. 駢胎之診察
古代中醫診察駢胎,多憑脈象與症狀:
- 脈象:雙胎者,脈多滑數而有力,尤以兩尺脈(腎脈)明顯,因腎主胞胎,雙胎則腎脈氣血更盛。
- 腹形:駢胎者,腹部膨大較速,與單胎相比,孕相更為明顯。
5. 駢胎之調養
雖本文不涉注意事項,然中醫理論強調,駢胎者因氣血需求倍增,母體需格外注重氣血調攝與臟腑平衡,以確保胎孕穩固。
駢胎為中醫婦科特殊之現象,其形成與人體氣血、臟腑、經絡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