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駢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駢脅

定義與源流
駢脅,指肋骨緊密相連,形若一體,屬先天生理畸形。此名詞首見於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,記載曹共公因聞晉文公重耳「駢脅」,欲窺其裸身以驗。唐代孔穎達於《春秋左傳正義》進一步註解:「脅為腋下之區,其骨稱肋……『駢』喻比併之狀,肋骨密接若單骨然。」可見古人已從解剖形態觀察此異象。

中醫解剖與生理觀
中醫理論中,脅肋為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主司氣機升降與情志疏泄。《靈樞·骨度》提及:「胸圍四尺五寸,腰圍四尺二寸」,肋骨常態應間隙分明,若「駢脅」則屬骨度異常。此類畸形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與腎精虧虛相關,蓋「腎主骨生髓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腎精不充則骨絡發育失勻。

病機與證候關聯
雖駢脅本身為形體之異,然中醫重視「形氣相感」,肋間緊迫可能影響經氣運行。肝膽經脈瘀滯者,或見脅脹、噯氣;若兼衝任失調,女子可伴月事不暢。然此非必然,臨證須辨整體氣血盛衰。古籍未直指駢脅為病證,然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論肋部異形時,強調「骨錯縫」可致氣血阻痹,間接提示結構異常與功能之潛在聯繫。

與現代醫學之比對
駢脅近似現代醫學「肋骨融合」(Rib fusion),屬發育性骨骼異常,好發於上側肋骨。中醫古籍未詳述其成因,然據「五遲五軟」理論推之,可與胎元怯弱、母體氣血失養相涉。此異象雖罕見,然中醫診療重「司外揣內」,若見此體徵,需參合脈證,審察肝腎功能與氣血流通之態。

文獻考據與延伸
除《左傳》外,清代《類證治裁·軀殼病》提及「肋骨駢合」,歸於奇疾範疇,然未載方藥。此反映古代醫家對形體變異之記錄,多停留於現象描述,少見治療探討,或因其不直接妨礙生理,故未列為首要調治目標。然從體質學角度,可為辨證之輔佐,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形體之偏,莫不有氣血之偏」,可供臨床思維參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