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陳氣

在中醫理論中,「陳氣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奇病論》,原文提及「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」,意指以蘭草(如佩蘭)為藥,化解體內郁積陳腐之氣。此概念與中醫對病理產物的認識密切相關,尤其涉及濕邪久蘊、氣機壅滯的病理狀態。

陳氣的內涵與病機

  1. 濕濁久困
    陳氣多指長期滯留於脾的濕濁之氣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因飲食不節、外感濕邪,或脾虛失運,濕氣未能及時代謝,則易積久化濁,形成黏滯難解的「陳腐之氣」。此類濕濁不僅阻礙氣血運行,更可能鬱而化熱,進一步衍生濕熱病證。
  2. 氣機郁滯
    陳氣的生成與氣機不暢互為因果。肝鬱克脾、情志失調或久坐少動,均可能導致氣行不暢,使水濕停聚,久則成「陳」。此過程類似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久病入絡」之理,病理產物由淺入深,逐漸膠著難除。
  3. 與其他病理產物的關聯
    陳氣若未及時調理,可能與痰、瘀等互結。例如濕濁久蘊成痰(「脾為生痰之源」),或阻滯脈絡致瘀(「濕瘀互結」),使病情趨於複雜。

中醫對陳氣的治法

  1. 芳香化濁
    經典方藥如《奇病論》提到的佩蘭,或藿香、蒼朮等,以其辛香之性醒脾化濕,宣透陳腐。此類藥物能「輕清去實」,尤其適合濕濁偏於中上焦者。
  2. 健脾滲濕
    針對脾虛濕困,常用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等,通過增強脾運功能以杜絕濕濁生成之源,符合「治病求本」原則。
  3. 疏肝理氣佐以化濕
    若陳氣因肝鬱脾虛所致,可配伍柴胡、香附等疏肝之品,調暢氣機以助濕化,體現「木鬱達之」的治療思路。

陳氣的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身重困倦、脘痞納呆、口黏苔膩等濕阻症狀,若郁久化熱,則可能兼見口苦、小便黃、舌苔黃膩等象。由於濕性黏滯,此類病證往往纏綿難癒,需辨證論治以分消走泄。

綜言之,陳氣作為中醫特有的病理概念,反映了濕濁郁積的動態過程,其治療強調「通」「化」結合,既需祛除有形之邪,亦需調理臟腑氣機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