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胼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胼胝,又稱“肉刺”、“老繭”,是手掌、足跖部位皮膚的局限性增厚。多見於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或手工操作的人群,如農民、工人、學生等。其發病原因是由於手掌、足跖部位長期受壓、摩擦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皮膚失去營養,導致皮膚增厚而成。

胼胝的臨床表現為患處皮膚增厚,以中央為甚,觸之堅硬或有疼痛,邊緣不清,表面多光滑,呈黃白色或淡黃褐色。如生於足部者,可因疼痛影響行走。

胼胝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:

  1. 局部用藥:可用生半夏末,涼水調搽患處,每日數次。
  2. 外科手術:可用刀削割去增厚部分,後敷水晶膏。
  3. 中藥內服:可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等煎水服用,每日1劑。

胼胝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避免手掌、足跖部位長期受壓、摩擦。
  2. 注意手足衛生,勤洗手足,保持皮膚清潔。
  3. 穿著寬鬆、透氣的鞋子,避免穿著過緊的鞋子。

胼胝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但如果不注意治療,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,甚至影響行走。因此,一旦發現胼胝,應及早治療,以免病情加重。

以下是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中關於胼胝的論述:

“胼胝者,手足皮膚堅厚也。其因者,手足常受壓摩,血氣不行,皮膚失養,故堅厚也。其處在手足突起處,以中央為甚。其色黃白,或淡黃褐色,觸之堅硬,或有疼痛,邊緣不清。治之宜用刀削去增厚部分,後敷水晶膏,同時可配合用生半夏末,涼水調搽患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