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胼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胼胝

病名,指手掌或足跖部位皮膚因長期受壓、摩擦而導致的局限性增厚。此症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,屬中醫「皮痹」範疇,其成因與局部氣血運行不暢、皮膚失於濡養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胼胝多因勞作過度、局部長期受外力壓迫或摩擦,致使經絡阻滯,氣血瘀結,皮膚不得濡潤而成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胼胝者,皮厚頑硬,由血氣不榮於外也。」此外,脾主肌肉,若脾虛濕盛,運化失職,痰濕凝滯於四肢末端,亦可加重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胼胝好發於掌跖突起處,如足跟、蹠骨頭或掌心。患處皮膚增厚堅硬,中央尤甚,邊界模糊,表面光滑,呈黃白或淡黃褐色,按之或有疼痛。若生於足底,行走時壓迫患處可致疼痛,影響步履。

中醫治療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刀削法:以鋒刃輕削增厚角質,後敷水晶膏(石灰、鹼性溶液製成)腐蝕殘餘硬皮。
    • 藥物外搽:如《外科正宗》記載,以生半夏末涼水調敷,取其辛溫散結之效;或選用活血化瘀藥如紅花、桃仁浸酒外塗。
  2. 內治法
    若兼見氣血瘀滯,可配合桃紅四物湯加減;脾虛濕阻者,則以參苓白朮散健脾化濕,輔以通絡之品如雞血藤、威靈仙。

古籍記載

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其「由血氣沉行,不榮其表」;《外科啟玄》則強調「久著緊鞋」或「走遠路」為誘因。歷代醫家多從疏通局部氣血論治,並注重調理脾胃以固本。

胼胝雖為外症,然其病機與內在氣血失和相關,治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