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品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品胎
品胎為中醫婦科生理學名詞,首載於清代醫家吳謙所編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,指婦人妊娠時一孕懷有三胎之特殊現象。此名詞源自「品」字形構,暗喻三胎並存之態,屬多胎妊娠之一類,於中醫理論中與體質、氣血及先天稟賦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胞胎之成,賴乎母體衝任二脈之調和,以及肝腎精血之充盛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胞脈者,屬心而絡於胞中」,強調心神與胞宮之聯繫。若母體氣血極旺,或先天精氣充溢,則可能出現「一氣多分」之象,使單次受孕而多胎成形。此現象亦與「奇經八脈」中衝脈之盛衰有關,衝為「血海」,主胞胎生長,若氣血異常充盈,則易促多胎孕育。
病因病機探討
品胎之成,傳統多歸因於以下機制:
- 精血過盛:肝藏血,腎藏精,若父母精血過於充盛,或素體陽氣亢奮,可能導致受精之時「一精多分」,形成多胚。
- 外感異氣:古醫籍有「六淫侵胞」之說,若妊娠初期受特殊外邪(如風火相煽)干擾,可能擾動胞宮氣機,促使單胚分裂異常。
- 情志化火:心主神明,若孕前情志過激,心火下灼胞宮,亦可能影響胎元分化。
古籍記載與醫家觀點
除《醫宗金鑒》外,明代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中論及多胎,認為「孿胎品胎,皆由母氣之強」,指出母體陽氣偏盛為關鍵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則強調「胞胎之系,根於腎氣」,若腎中相火妄動,可能擾亂胎胞正常發育。
臨床表現與辨識
古時診斷品胎,多依孕婦體徵推測,如腹形異常膨大、脈象滑數如珠(三胎者更顯),或胎動頻密而方位多向。然因古代無影像之術,實際確診不易,故醫籍多載「疑似」之案,需與「鬼胎」(葡萄胎)或「積聚」鑑別。
與現代醫學之對照
今之西醫學中,品胎即「三胎妊娠」,屬高風險妊娠,然中醫古籍未言其吉凶,僅從氣血角度論其成因。現代研究亦指出,多胎與遺傳、排卵刺激等因素相關,與中醫「精血盛衰」之論或有互通之處。
總結
品胎之說,體現中醫對生殖現象之獨特觀察,從氣血、經絡、臟腑等層面闡釋多胎機理,雖未盡符現代科學,然其理論框架仍為中醫婦科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