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牝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牝痔
病名
牝痔為肛門痔漏之一種,首見於《五十二病方》。「牝」原指雌性,此處用以形容痔瘡之特徵。古代醫家對牝痔之證候、併發症及治療已有深入觀察,並記載於多部醫籍中。
證候特徵
- 肛竅病變:痔瘡生於肛門內或肛周,病灶可深入肛竅寸許,並伴隨潰瘍出血。《五十二病方》提到「牝痔之入竅中寸……後而潰出血」,指出排便後易見出血症狀。
- 漏管形成:痔瘡若發展為漏管,則孔竅彎曲(「欒」即彎曲狀),且可能有多個瘻口(「數竅」),並有白色分泌物或蟯蟲隨之排出。
- 出血傾向:常見便後出血,或因外力(如搔爬術)刺激而出血,如原文所述「先導以滑夏鋌,令出血」。
古籍記載
- 《聖濟總錄·卷一百四十一》進一步描述:「肛邊生瘡而出血也」,強調牝痔表現為肛周瘡瘍合併出血,與現代所稱「肛漏」(肛瘻)相似。
- 古代醫家已注意到牝痔可能伴隨蟯蟲感染(「蟯白徒道出」),反映當時對寄生蟲與肛門疾病關聯之觀察。
治療方向
- 外治法:
- 搔爬術:以工具(如滑夏鋌)清除瘻管內腐穢,促進排膿止血。
- 藥物外敷:多用收斂止血、解毒生肌之藥,如五倍子、地榆等。
- 內治法:
- 依辨證選方,若屬濕熱下注,可用「秦艽蒼朮湯」;氣血虛弱者,則以「補中益氣湯」加減。
- 手術療法:
- 對複雜瘻管,傳統中醫亦採用「掛線術」或「切開引流」,與現代肛瘻處理原則相近。
與其他痔瘡之區別
- 牝痔:以漏管、多竅及彎曲瘻道為特徵,出血多見於便後。
- 牡痔(雄性痔):多指外痔突出,腫痛明顯但少見漏管。
- 血痔:以出血為主,未必伴隨瘻管形成。
現代對應關係
牝痔之描述與「肛瘻」(Anal Fistula)高度吻合,尤其符合「彎曲性瘻管」「反覆感染流膿」等特點。中醫古籍之記載,顯示當時對肛門解剖與病理已有相當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