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平補

平補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補法之一,指以甘平和緩之補益方藥,調治體虛久病、病勢緩慢者。其特點在於藥性不偏不倚,既無峻補之燥烈,亦無滋膩之礙胃,適用於氣血陰陽虛損不甚,或需長期調養之證候。
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人體陰陽氣血貴在平和,過猶不及。平補法遵循「中庸之道」,以《內經》「虛則補之」為原則,結合「緩治其本」之理念,選用性味甘平、質地溫和之藥物,使補而不滯、溫而不燥。此類方藥多歸脾、肺、腎三經,因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;肺主一身之氣;腎藏先天之精,三者為調補之關鍵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  1. 單味藥

    • 山藥:甘平,補脾肺腎之氣陰,為平補三焦之佳品。
    • 茯苓:甘淡平,健脾利濕,補中寓通。
    • 蓮子:甘澀平,補脾止瀉,益腎養心。
    • 黃精:甘平,補氣養陰,平補脾肺腎。
  2. 經典方劑

    • 平補正心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酸棗仁、遠志、當歸等配伍,主治心虛血少、心神不寧之證,補血養心而不助火。
    • 四君子湯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甘溫平和,補益脾胃之氣,為平補基礎方。
    • 參苓白朮散:於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、蓮子等,補脾益肺,兼祛濕濁。

臨床應用
平補法廣泛用於慢性虛損性疾病,如:

  • 心脾兩虛:症見心悸失眠、食少倦怠,以歸脾湯加減。
  • 肺腎陰虛:久咳虛喘、腰膝酸軟,用麥味地黃丸緩補。
  • 氣血不足:面色萎黃、氣短乏力,取八珍湯化裁。

此類治法尤重「循序漸進」,以藥食同源之品輔助,如粳米、大棗等,契合「治未病」之養生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