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補平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平補平瀉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與「大補大瀉」相對,強調以柔和、均衡的刺激量調和陰陽氣機。其概念源於古典醫籍,並因應臨床需求衍生多種操作詮釋,以下分述其核心內涵與技術要點:


一、經典理論基礎

  1. 《針灸大成》之調和陰陽論
    明代楊繼洲提出「平補平瀉」旨在平衡陰陽偏勝:「陽下之曰補,陰上之曰瀉。」手法以中等強度的捻轉、提插為主,使經氣調和即止,不追求強烈補瀉效應。此說著重「以平為期」,透過輕柔手法引導氣機自然恢復平衡。
  2. 《神應經》之先瀉後補法
    強調「先瀉邪氣,後補真氣」的階段性操作,屬廣義的平補平瀉。臨床多用於虛實夾雜證,先以瀉法祛除實邪,再以補法扶助正氣,形成攻補有序的治療策略。

二、操作技術分類

  1. 均勢調氣法

    • 手法特徵:進針得氣後,施以均勻的提插(幅度約0.3-0.5分)、捻轉(角度180°內),維持輕至中度刺激量。
    • 應用原則:適用於氣機輕度紊亂或陰陽偏勝不明顯者,如慢性病調理或體質偏頗初期。
  2. 平針法(中和針刺)

    • 無定向補瀉:不刻意區分補瀉手法,僅以得氣為度,透過留針使機體自我調節。此類操作常見於日本「置針術」或現代緩和針法。
    • 經絡辨證應用:配合子午流注理論,在氣血平和時辰施針,強化自穩功能。
  3. 時序複合手法

    • 先瀉後補技術:結合雀啄瀉法(快速提插)與溫針補法,適用於寒熱錯雜證,如上熱下寒體質。
    • 針勢轉換要點:瀉法操作時間約佔1/3,補法佔2/3,符合「祛邪不傷正」原則。

三、古典理論延伸

  1. 與五運六氣之關聯
   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出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」,平補平瀉可視為此思想的操作體現。部分流派會結合司天在泉之氣調整手法方向,如厥陰風木司天時,加強瀉肝經風邪後補太陰脾土。

  2. 導引氣機的深層作用
   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平補平瀉能誘發「谷氣」流通(《靈樞·終始》:「邪氣來也緊而疾,谷氣來也徐而和」),透過持續微刺激促進經氣自然輸布,適合氣鬱型體質。

四、現代臨床詮釋

  1. 神經調節觀點
    研究顯示,中等強度針刺可激活脊髓γ-氨基丁酸能神經元,調節交感-副交感平衡,與傳統「調和營衛」理論相呼應。
  2. 筋膜張力調整
    輕柔的平補平瀉手法能誘發筋膜基質的觸變性變化,改善微循環,符合中醫「通調經絡」的微觀機制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中和之道」,在激發機體自癒力與精準干預間取得平衡,為針灸調理的核心技術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