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旦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平旦熱

證名,指清晨四至五時(平旦時分)出現發熱的症狀。此證多與肺氣熱盛相關,屬中醫「時間熱證」之一,其發作與人體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連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平旦時分乃陽氣初升之際,對應十二經脈中的「寅時」(3-5時),為肺經當令。若肺氣鬱而化火,或肺陰不足,虛熱內生,陽氣升發時與內熱相搏,則發為平旦熱。《證治準繩·發熱》指出:「平旦發熱,熱在行陽之分,肺氣主之。」強調此證病位在肺,屬氣分熱盛,熱邪壅滯於陽經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除清晨定時發熱外,或伴咳嗽、咽乾、胸悶、痰黃黏稠等肺熱症狀;若屬陰虛,可見盜汗、顴紅、舌紅少苔等虛熱之象。其熱勢多不高,但反覆發作,與外感發熱之持續性不同。

治法方藥

  1. 肺氣熱盛:治宜清瀉肺火,方選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加減。《證治準繩》明言以白虎湯「瀉氣中之火」,取其辛寒透熱之效。若兼痰熱,可佐黃芩、桑白皮;若熱傷津液,加麥冬、天花粉。
  2. 肺陰虧虛:宜養陰清熱,方用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,酌加地骨皮、銀柴胡等清虛熱之品。

與其他時間熱證鑑別

  • 午後潮熱:多屬陰虛或濕溫,熱勢午後升高,與陽明經氣旺相關。
  • 夜間發熱:常因陰分伏熱或瘀血內阻,熱入營血所致。
    平旦熱獨特於其發作時段,反映肺經氣機異常,為時間醫學在中醫辨證中的具體體現。

理論延伸

此證亦涉及「子午流注」理論,肺經氣血於寅時最旺,若邪熱客肺,正邪相爭,則熱象顯現。後世醫家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闡述,氣分熱證可從肺衛論治,拓展了白虎湯的應用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