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肺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平肺脈
平肺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肺臟功能調和時所呈現的正常脈象。其特徵為脈位浮而輕柔,節律和緩,猶如榆莢飄落之狀,給人以輕盈舒緩之感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記載:「平肺脈來,厭厭聶聶,如落榆莢。」此處「厭厭聶聶」形容脈象柔和而連續,不疾不徐,體現肺氣宣發肅降的生理特性。
肺脈屬「浮脈」範疇,位居皮毛之表,反映肺主氣、司呼吸、外合皮毛的功能。健康狀態下,肺脈應指輕虛,如羽毛拂膚,浮中帶緩,且無過強或過弱之偏。此脈象與秋季相應,因秋氣收斂,脈象稍浮而略見收斂之勢,符合「天人相應」之理論。
從五行角度論,肺屬金,其性清肅,脈象當柔和而略帶收斂之態。若肺脈過浮或過沉,或兼見數、遲、弦、滑等異象,則可能提示肺氣失宣、痰飲內停、風邪犯肺等病理變化。然平肺脈之關鍵,在於「和緩有神」,即脈來從容,力度適中,體現肺氣充盛而運行有序。
此外,肺脈與其他臟腑脈象相互影響。如肺主氣,心主血,氣血相貫,故肺脈與心脈(洪大而散)需協調共濟;肺金生腎水,若肺脈平和,亦能助腎脈(沉實)之潛藏。此類關聯體現中醫整體觀中「臟腑相生相制」的理論基礎。
總言之,平肺脈是中醫診斷肺系生理狀態的重要指標,其輕浮虛軟、和緩有序的特質,不僅反映肺臟自身的健康,亦為判斷全身氣機升降的關鍵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