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平劑

在中醫方劑學中,平劑是指藥性平和、不偏不倚的方劑。此類方劑的組成多選用性質溫和、寒熱偏向不明顯的藥物,其作用較為緩和,既能調理氣血陰陽,又不致過度激發或抑制人體機能,適合長期調養或體質較為平和者使用。

平劑的特點

  1. 藥性平和:平劑所用藥物多屬「四氣」中的平性,即不寒不熱、不燥不潤,如甘草、茯苓、山藥等,適合多數體質。
  2. 配伍均衡:方劑組成講究君臣佐使的平衡,避免大寒大熱或峻烈之品,以達到調和氣血、扶正祛邪的效果。
  3. 適用廣泛:由於藥性溫和,平劑常應用於慢性病的調理、體質的日常養護,或作為治療過程中的基礎方加減使用。

常見平劑舉例

  • 四君子湯:由人參(或黨參)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藥性平和,專補脾胃氣虛,為補氣基礎方。
  • 六味地黃丸:雖以滋陰為主,但配伍得宜,性質平穩,適用於腎陰虧虛而無明顯熱象者。
  • 參苓白朮散:健脾益氣兼滲濕,藥性緩和,適合脾虛濕盛者的長期調理。

平劑的臨床意義

中醫強調「中和之道」,平劑正體現此理念,尤其適用於:

  • 體質虛弱但不宜峻補者:如氣血兩虛、久病體虛者,可透過平劑逐步恢復正氣。
  • 病後調理:在疾病後期,邪氣已去但正氣未復時,平劑能溫和扶持根本。
  • 預防養生:平劑性質穩健,可作為日常保健方,調節陰陽平衡,防病於未然。

平劑的運用,彰顯中醫「以平為期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緩和調理,使機體逐步恢復自然平衡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