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平脈

脈學名詞

  1. 又稱常脈,指人體氣血調和、陰陽平衡時所呈現的正常脈象。其特徵為脈來從容和緩、節律均勻,具備「有胃氣」、「有神」、「有根」三大要素:

    • 有胃氣:脈象柔和流利,不疾不徐,反映脾胃功能健旺,氣血生化充足。
    • 有神:脈來有力而柔和,應指圓潤,象徵心神安定、臟腑功能協調。
    • 有根:尺脈沉取有力,顯示腎氣充沛,為生命活動的根本。
  2. 辨別脈象之基礎:平脈是中醫診脈的基準,臨床上需通過比較病脈與平脈的差異,以判斷疾病性質與臟腑盛衰。平脈的具體表現可因年齡、性別、體質及四時氣候而略有變化,如春季脈稍弦、夏季脈稍洪等,然整體仍以「和緩從容」為綱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脈與陰陽:平脈體現陰平陽秘的狀態,寸關尺三部脈協調,浮沉取之皆得中和。
  • 脈與四時:順應自然規律,春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為四季平脈之常態,過猶不及則屬病脈。
  • 脈與體質:壯實者脈多沉實,瘦弱者脈偏浮細,皆屬平脈範疇,需結合整體狀況綜合辨析。

平脈之辨識為中醫診斷核心,歷代醫家如《內經》強調「脈以胃氣為本」,《瀕湖脈學》亦詳述常脈特徵,為臨床察病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