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脾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平脾脈

平脾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脾臟功能正常時所呈現的脈象特徵。此脈象反映脾氣充盛、運化有常,為健康之徵兆。

脈象特點

  1. 和柔相離
    平脾脈來去柔和,不疾不徐,脈勢舒緩而連貫,如輕風拂柳,體現脾土敦厚之性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以「和柔相離」形容其脈氣調和,既不過於緊束,亦不散漫無力。
  2. 從容均勻
    脈動節律勻齊,起伏有序,無乍疏乍密之象。脾主統血,脈道充盈,故脈來從容,反映氣血生化之源充足。
  3. 如雞踐地
    經典以「如雞踐地」比喻平脾脈之輕柔穩健。雞行步伐輕緩而連綿,落地時力度均勻,恰似脾脈柔和之中帶有沉穩之態,與脾主肌肉、四肢的功能相應。

生理基礎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、統攝血液。平脾脈的出現,需賴以下條件:

  • 脾氣健運:氣血生化有源,脈道充盈。
  • 中焦升降有序:脾升胃降協調,脈氣方能和緩。
  • 濕濁不困:脾喜燥惡濕,若水濕不內停,脈象始得從容。

與四時關係
脾屬土,應長夏,但其脈象之「和」貫穿四時。雖四季脈象有春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之別,然脾脈之「緩」為常脈底色,故《內經》強調「脾脈善者不可得見」,意指正常脾脈隱於四時脈中,不獨顯露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病脈之變:若見「濡脈」(浮而細軟)多為脾虛濕困;「緩脈」過甚或兼滑象,則提示濕濁內停。
  • 真臟脈:脾之真臟脈「如鳥之喙」,銳而無胃氣,預後凶險,與平脾脈之柔和迥異。

平脾脈為中醫診脈之重要基準,透過其特徵可窺見脾臟功能盛衰,進而辨別疾病之虛實寒熱。歷代醫家皆重此脈,以之為判讀氣血狀態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