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平人
在中醫理論中,「平人」為生理學名詞,指陰陽調和、氣血充盈、臟腑功能正常的健康之人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明確指出:「平人者,不病也。」此概念不僅是診斷學的基準,更是中醫「以常衡變」辨證思維的核心依據。
一、經典脈象特徵
《內經》以呼吸與脈動的對應關係界定平人脈象:
- 脈動節律:一呼一吸之間,脈各跳動兩次(「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」),加上呼吸間歇期的補償(「閏以太息」),每息約五動,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每分鐘60-90次,節律均勻。
- 胃神根:平人脈象需具備「有胃氣」(從容和緩)、「有神」(柔和有力)、「有根」(沉取不絕)三大特質,反映先天腎氣與後天脾胃之氣的協調。
二、生理狀態解析
- 陰陽平衡:平人體內陰陽相互制約且互根互用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所言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」
- 氣血運行:氣血通暢無滯,營衛調和,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強調:「血氣和則經脈流行。」
- 臟腑功能:五臟藏精而不瀉,六腑傳化而不藏,如《難經》所述:「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;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。」
三、診斷學意義
古代醫家以平人為參照,透過「比較診法」辨識病態:
- 脈診:病脈的遲、數、滑、澀等皆相對平人脈象而言。
- 望診:面色紅黃隱隱、明潤含蓄為平人之常,反此則病。
- 聞診:語言清晰、呼吸勻長為氣機調暢之象。
四、延伸理論探討
- 體質差異:雖同屬平人,因先天稟賦不同,可有「陰陽二十五人」(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)之別,然皆不離「中和」之本。
- 環境適應:《內經》提出「天人相應」,平人能隨四時調整自身氣機,如「春弦夏洪,秋毛冬石」之脈象變化。
「平人」概念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健康並非僅無症狀,而是整體功能的動態平衡。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辨證與養生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