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推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平推法

平推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「推法」的範疇。其操作以醫者手指、全掌、掌根、大魚際或小魚際為著力點,緊貼患者體表特定部位,沿經絡走向或肌肉紋理方向,施以平穩均勻之力,作單向直線推動,反覆施行。為避免摩擦損傷肌膚,可輔以少許麻油、滑石粉或清水潤滑。

手法特點

  1. 著力深沉:力道需透達皮下組織,乃至肌肉層,以激發經氣,但不可粗暴蠻力,以免傷及腠理。
  2. 速度勻緩:推動時節奏宜緩,每分鐘約50至60次,使氣血得以循序調動。
  3. 方向明確:多順應經絡循行,如督脈自大椎推向命門,或沿膀胱經從上而下疏導。

作用機理
平推法依中醫理論,透過外力導引,達到以下功效:

  • 溫通經絡:推動時產生之熱能可驅散寒邪,尤適於風寒濕痹。
  • 行氣活血: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化解瘀滯,如跌撲損傷所致之腫痛。
  • 調和營衛:透過刺激皮部,調整衛陽之氣,增強抗邪能力。
  • 鬆解黏連:對筋膜、肌腱之輕度黏連有舒緩之效。

經典依據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及「推而散之」,即指此類手法能疏散壅滯之氣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述,平推法可「開達抑遏」,使氣機條暢。臨床多用於肩背僵直、腰腿冷痛及脘腹痞滿等症,配合揉法、按法,效果尤彰。

操作變式
依部位與需求,手法略有差異:

  • 指腹平推:以拇指羅紋面施力,適用於頭面、四肢穴位。
  • 掌根平推:以掌根按壓,多用於腰背、大腿等肌肉豐厚處。
  • 魚際平推:以大魚際或小魚際著力,適合胸脅及頸肩部。

此手法深植於中醫「通則不痛」之理,強調以柔濟剛,貫徹「推以導氣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