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平息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平息」為一重要生理學名詞,指人體處於自然、平和的呼吸狀態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云:「醫不病,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。」此處強調醫者需自身呼吸平穩,方能準確為患者診脈,體現中醫診療對「天人相應」與「醫患同步」之重視。

平息與中醫診脈之關係

中醫診脈講究「調息定息」,醫者須先使自身呼吸均勻緩和,以「一息四至」(即一次呼吸間脈搏跳動四次)為平人(健康者)之標準,藉此判斷患者脈象的遲、數、滑、澀等變化。此方法源於《內經》「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」的原則,透過醫者內在氣機的穩定,減少干擾,從而精確體察患者氣血盛衰與臟腑功能。

平息與氣機運行

從氣血理論而言,平息狀態反映人體「宗氣」充沛,呼吸深長勻暢,推動營衛之氣循行周身。若呼吸短促或紊亂,則可能提示肺氣虛、痰阻、或肝氣鬱滯等病機。故《難經》亦將「呼吸定息」視為判斷三焦氣化功能的重要依據。

平息與養生之道

道家及中醫養生學中,平息不僅是診療手段,更是調神攝生的基礎。透過「吐故納新」的深長呼吸,可導引清氣下行丹田,協調心肺與肝腎之氣,達到《莊子》所言「真人之息以踵」的境界。歷代導引術如「六字訣」、「八段錦」等,皆以調息為核心,強化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的交融。

綜言之,「平息」於中醫兼具診斷與養生雙重意涵,既是醫者臨證的基本素養,亦為人體陰陽平衡的外顯徵象,深刻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