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平針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平針法
平針法為針刺手法之一,屬中醫針灸技術的基礎範疇,其核心在於「得氣為先,不偏補瀉」,旨在通過均勻刺激經絡氣機,達到調和陰陽、疏通氣血之效。此法最早見於《醫經小學》,書中詳述其操作要領,後世醫家亦多沿用,並發展為「平補平瀉法」或「調和法」,廣泛應用於臨床。
操作步驟與理論依據
- 掐穴與進針
施術前先以拇指指甲切按穴位(稱「掐穴」),促使局部氣血聚集,此舉可減輕進針痛感,亦能助導氣至病所。進針時,囑患者咳嗽一聲,隨其氣息將針刺入淺層(天部),此階段對應《內經》「淺則氣浮」之理,意在初步激發經氣。 - 分層候氣
針入天部後稍停,再進至中層(人部),最後深抵地部,形成「天地人」三才分層刺法。每至一層均需停針待氣,若氣未至,可再以指甲循經切按,引導經氣應針。此過程體現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的經典原則,強調針下得氣為調治關鍵。 - 提針定向
待針下沉緊(得氣徵象)後,將針稍提至病所對應層次(如病在表則留針天部,病在裡則深守地部),並調整針尖朝向病所方向,以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。此法暗合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之旨。
臨床應用與特點
- 調和為本:平針法不刻意追求補瀉,而是通過均勻提插與分層刺激,促使機體自我調節,適用於氣機失調、虛實不明顯或陰陽偏勝較輕之症。
- 三才理論:其分層進針法融合「天人地」三才思想,對應皮脈肉筋骨不同層次,可靈活調整刺激深度,適應多種病證需求。
- 與補瀉手法之異:相較於燒山火、透天涼等強補瀉手法,平針法作用溫和,更注重「以平為期」,符合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」的治療理念。
古今演變
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釋平針法,強調其「導氣同精」的作用,後世醫家結合臨床經驗,將此手法擴展至內科雜病與養生調理。現代針灸學中,平針法常作為基礎手法教學,並與其他補瀉技術配合使用,展現中醫「因證施術」的靈活性。
綜觀之,平針法體現中醫「中庸調和」的治療哲學,其操作雖簡,卻蘊含深刻的經絡理論與氣血調控思想,為針灸療法中的重要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