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成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成方

成方為中醫方劑學之重要名詞,指歷代醫家於臨床實踐中反覆驗證、療效確切且廣為流傳之固定方劑組合。其特點在於配伍嚴謹、主治明確,並具備可重複運用之價值,為中醫辨證論治之核心工具。成方體系涵蓋「經方」與「時方」兩大類,反映中醫學術之歷史積澱與時代發展。

成方之分類

  1. 經方
    源於《傷寒雜病論》(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)所載之古典方劑,為東漢張仲景所集大成。經方結構簡練,藥味少而力專,注重「六經辨證」與「方證對應」,如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等,歷代視為方書之祖,奠定中醫方劑學基礎。
  2. 時方
    泛指經方以外,後世醫家因應時代疾病特點所創製之方劑,多見於唐宋以後醫籍。時方或補充經方未備之證,或融合新興藥理認識,如補中益氣湯(李東垣)、血府逐瘀湯(王清任)等,其配伍或較靈活,適應證亦更廣泛。

成方之組成原則

成方遵循「君臣佐使」架構,體現中醫整體調治理念:

  • 君藥:針對主病或主證,起主導作用。
  • 臣藥:輔助君藥加強療效,或兼治次要症狀。
  • 佐藥:制約君臣藥毒性,或協調諸藥性質。
  • 使藥:引導藥力達病所,或調和藥味。

例如《傷寒論》之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,以附子為君回陽救逆,乾薑為臣助附子溫裡,甘草為佐使緩和峻烈之性,三藥共奏溫補脾腎陽氣之效。

成方之臨床意義

成方非機械套用,須透過「辨證論治」調整:

  • 加減化裁:依患者體質或兼證增減藥味,如桂枝湯加葛根成桂枝加葛根湯,以解項背強痛。
  • 合方運用:兩方相合以應複雜病機,如柴胡桂枝湯結合小柴胡湯與桂枝湯,治少陽兼表證。

歷代醫家對成方之註解與發揮(如《醫方集解》《古今名醫方論》),進一步深化其理論內涵,使成方體系持續豐富,成為中醫臨床不可或缺之瑰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