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屏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屏翳

屏翳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會陰穴。此穴位於人體任脈之上,為陰脈之海與陽脈之氣交會之處,亦為衝、任、督三脈之起始點,故在中醫經絡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。

定位與解剖

會陰穴位於會陰部正中,男性在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之中點,女性則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之中點。其深層為會陰肌,分布有會陰神經分支及會陰動、靜脈,屬局部神經與血管密集之處。

功能與主治

會陰穴為任脈之要穴,具有調和陰陽、通調下焦之效,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:

  1.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:如小便不利、遺尿、陰痛、陰挺、月經不調、遺精、陽痿等。
  2. 肛腸疾患:如痔瘡、脫肛、便祕。
  3. 神志病症:如癲狂、驚癇,因任脈上行至頭面,與心神調控相關。
  4. 急救作用:古籍記載,針刺或艾灸此穴可醒神開竅,用於溺水窒息等急症。

操作與配伍

  • 針刺: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明顯,需注意避免傷及直腸或尿道。
  • 艾灸:以溫和灸為主,適用於虛寒性下焦病症。
  • 配伍應用:常與關元三陰交同用,加強補益下焦之效;若治神志病,可配百會水溝以升陽醒腦。

理論背景

會陰穴別名「屏翳」,寓意為「遮蔽陰部之屏障」,反映其生理位置與功能特性。在道家修煉與針灸典籍中,此穴被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與丹田之氣相貫通,故練氣養生亦重視此處。

綜上,屏翳(會陰穴)為調節陰陽、治療下焦疾病之關鍵腧穴,其臨床應用廣泛,兼具治療與養生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