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迫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迫咳

病證名,出自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五,記載為「小兒冷風入肺,上氣氣逆面青,喘迫咳嗽」,屬外邪侵肺所致之咳喘證候。其特徵為咳嗽劇烈,氣逆上衝,甚則面青喘促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百日咳」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注重病機與證候特點。

病因病機
迫咳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,內犯肺臟,導致肺氣壅塞,宣降失常。肺主氣司呼吸,邪氣鬱閉於肺,氣機不暢,則見咳嗽氣逆;若寒邪凝滯,氣血運行受阻,可見面色青白;若熱邪灼津,痰熱互結,則咳嗽痰黏,喘息急促。小兒臟腑嬌嫩,肺氣未充,易受外邪所襲,故臨床多見於小兒。

證候表現

  1. 風寒迫咳:咳嗽聲重,痰白清稀,伴鼻塞流涕,惡寒無汗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2. 風熱迫咳:咳嗽頻劇,痰黃黏稠,咽喉腫痛,身熱微汗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  3. 痰熱迫肺:咳喘氣粗,痰多色黃稠,胸悶煩躁,甚則面赤唇紫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迫咳,首重辨證施治,以宣肺止咳、疏風散邪為大法:

  • 風寒證:宜疏風散寒、宣肺止咳,方用止嗽散三拗湯加減。
  • 風熱證:宜疏風清熱、化痰止咳,方用桑菊飲麻杏石甘湯化裁。
  • 痰熱證:宜清熱化痰、降氣平喘,方選清金化痰湯定喘湯

相關古籍論述
除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外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提及「咳嗽面青,喘促氣逆」之證,歸因於肺氣鬱閉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肺寒氣逆」與「肺熱壅盛」之辨證差異,進一步完善迫咳的理論體系。

迫咳一證,雖與百日咳症狀相類,然中醫治療著眼於整體調節,透過解表宣肺、清熱化痰等法,恢復肺臟宣降功能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