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破皮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破皮瘡

破皮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皮膚慢性潰瘍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趙濂所著《醫門補要》。其特徵為患處皮肉破損潰爛,瘡面色澤晦暗或發黑,瘡緣下陷,久不收口,並有清稀膿水滲出,纏綿難癒。此病多因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體虛,脾失健運,以致水濕內停,外泛肌表,浸淫成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主肌肉,主運化水濕。若脾氣虛弱,則水谷精微輸布失常,濕濁內生,外溢肌膚;加之衛外不固,易受風濕熱邪侵襲,濕熱蘊結,腐肉敗血,遂成潰瘍。此外,久病氣血虧虛,瘡口失於濡養,亦致生肌無力,瘡瘍難斂。

辨證論治
本病以脾虛濕蘊為主要病機,臨床治療當以健脾益氣、滲濕斂瘡為法。

  • 內治:可選用《醫宗金鑒》所載除濕胃苓湯加減,方中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;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;陳皮理氣化濕;再佐以黃芪、黨參補益脾氣,助托毒生肌。若兼熱象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;若氣血兩虛,可合八珍湯調補。
  • 外治:瘡面清潔後,外敷生肌散(如《外科正宗》方),含乳香、沒藥活血生肌,血竭斂瘡止血,冰片防腐消腫,共奏祛腐生新之效。若瘡周濕疹糜爛,可輔以黃柏、苦參煎湯溻漬,清熱燥濕。

古籍記載
《醫門補要》指出:「破皮瘡,皮破肉爛,色黑窪陷,膿水清稀,延久不歛。」強調其與正虛濕戀相關,需標本兼顧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,此病遷延者多與氣血不足、經絡瘀阻有關,故治療後期常需加入當歸、丹參等養血通絡之品,以促瘡口癒合。

破皮瘡之病程長短,與患者體質及調護密切相關,臨證需審因論治,權衡虛實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