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破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破散

破散為中醫眼科病名,又稱「散翳內障」,首見於清代黃庭鏡所著《目經大成》卷二。此症屬內障眼病範疇,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火痰濕上擾清竅,導致眼內晶珠混濁,翳障呈散漫分布之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無法上濡目竅,致使晶珠失養,漸成翳障。
  2. 風火攻目:外感風熱或肝陽化火,循經上炎,灼傷目絡,引發晶珠混濁。
  3. 痰濕鬱結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聚而為痰,痰濕阻滯目絡,影響晶珠清透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視物昏矇,如隔薄霧,或見眼前黑影飄動,翳障散在瞳神內,色澤灰白或淡黃,邊緣不整。若兼肝火者,可伴目赤澀痛;腎虛者則多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滋養肝腎:常用方如杞菊地黃丸(《醫級》),以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等補益肝腎。
  2. 清肝瀉火:可選石決明散(《普濟方》),配伍決明子、青葙子、梔子等清肝明目。
  3. 化痰祛濕:方用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加減,佐以車前子、薏苡仁等利濕化濁。

古籍考證

《目經大成》指出此症「翳如雲霧,散漫瞳神」,強調需辨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亦載有類似證治,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。

破散之症,須結合全身證候細審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,恢復目睛清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