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破傷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破傷風(金瘡痙、傷痙)
破傷風,中醫又稱「傷痙」、「金瘡痙」或「金瘡中風痙」,首載於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。此病多因外傷或瘡口未癒,風邪乘虛侵入經絡,引動肝風內動所致。其病機與「風毒內侵,筋脈拘急」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痙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破傷風之發,源於皮肉破損後,風邪(或夾雜濕熱毒邪)由創口侵入,循經入裏,引動肝風。肝主筋,風邪擾動筋脈,故見肌肉強直、抽搐;風毒上攻,則牙關緊閉、面肌痙攣。若邪毒深伏,更可內傳臟腑,導致氣血逆亂,甚則危及性命。
臨床表現
初起症見惡寒發熱、頭痛、下頜緊澀、咀嚼不利,漸次發展為典型「苦笑面容」:面肌痙攣、牙關緊閉、舌強流涎。重者全身筋脈拘急,角弓反張,抽搐頻作,呼吸吞咽困難,終至窒息。此過程符合中醫「風動筋急」之病理特徵。
中醫治法
-
初期(風邪在表)
- 治法:祛風解表,定痙止搐。
- 方藥:
- 玉真散(《外科正宗》):南星、防風、白芷、天麻、羌活、白附子,共奏祛風化痰、解痙止痛之效。
- 五虎追風散(蟬蛻、天南星、天麻、全蠍、僵蠶),長於熄風鎮痙。
- 單方:蟬衣研末(脫凡散),黃酒送服,取微汗以透邪外出。
-
後期(風毒入裏)
- 治法:解毒鎮痙,平肝熄風。
- 方藥:木萸散加減(木瓜、吳茱萸、防風、全蠍、蜈蚣等),佐以養血柔筋之品如當歸、白芍。
外治與輔助療法
- 創口處理:清創後外敷玉真散,以祛腐生肌、防止邪毒內陷。
- 針灸:取穴風池、合谷、太衝、陽陵泉等,以疏風通絡、緩解痙攣;重刺人中、十宣以開竅醒神。
備考
古籍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金瘡中風痙者,此由血脈虛竭,飲食未復,榮衛傷損,風邪乘虛入於五臟……其狀口急背直,搖頭馬鳴,腰為反折。」可見中醫對破傷風的認識早趨完備,強調「外風引動內風」之病機,治療上注重標本兼顧,內外並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