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破傷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破傷濕

破傷濕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。此症因皮肉破損後,水濕邪氣乘虛侵入經絡,鬱而化熱,或與風邪相搏,導致氣血凝滯、經脈拘急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破傷之處,濕氣浸淫,氣血不和,則生此疾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外傷染濕:金刃、跌撲等致皮開肉綻,傷口未癒時接觸污水、濕泥等穢濁之物,濕邪內侵。
  2. 經絡壅滯: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,與體內鬱熱相結,流注瘡口,故見黃水淋漓。
  3. 筋脈失養:濕邪夾風,襲擾太陽經脈,致氣血不能濡養筋脈,故見項背強直、口噤不開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瘡口濕爛,滲出黃濁黏液,周圍皮膚腫脹,或見暗紫色瘀斑。
  • 全身症狀:初起微發熱,繼而項背強急、牙關緊閉(口噤),甚則角弓反張,類似破傷風,然無明顯風毒內動之痙厥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數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祛濕解毒、通絡止痙為主,分內服、外治兩途: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牡蠣散:煅牡蠣研極細末,直接撒敷瘡口,取其燥濕收斂、解毒生肌之效。
    • 膽星防風散:膽南星、防風等分為末,以水或醋調敷患處。膽星化痰祛風,防風解表勝濕,共奏祛濕通絡之功。
  2. 內服方

    • 甘草牡蠣湯:甘草煎湯送服牡蠣末二錢,甘草和中解毒,牡蠣斂濕止痙。
    • 加減羌活勝濕湯:若兼風邪表證,可酌加羌活、獨活、藁本等祛風勝濕之品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破傷風:由風毒(破傷風桿菌)深竄入裏所致,以陣發性全身肌肉痙攣為特徵,較破傷濕危重。
  • 濕瘡:無外傷史,多因脾虛濕盛或濕熱浸淫肌膚而起,瘙癢糜爛為主,無筋脈拘急之象。

此症古籍多歸於「金瘡」範疇,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指出:「濕氣鬱於瘡口,化熱生風,當急滲濕解鬱。」提示治療需及時,防其化熱生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