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成安郎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成安郎

歷史沿革
成安郎為宋、金、元時期之醫官名,隸屬翰林醫官院(北宋)及太醫院(金、元),屬醫散官階。其設置始於北宋政和初年(公元1111年),由軍器庫副使改制而來。北宋時官階為從七品,位次於大夫;金代升為正七品;元代再晉為正六品,反映其職權與地位隨朝代更迭逐步提升。

職能與地位

  1. 北宋時期:成安郎隸屬翰林醫官院,主要協助醫政管理與宮廷醫療事務,並參與醫術考核、藥材監製等職。其從七品之階,顯示其為中階醫官,需具備扎實的醫理與臨床經驗。
  2. 金元時期:轉隸太醫院後,職責擴及地方醫事督導,且官階提高,反映金元兩代對醫官體系的重視。元代正六品之階,更可能兼領教學或編修醫書之務,如《聖濟總錄》等官修典籍的編纂。

中醫專業背景
成安郎作為技術性官職,須精通傳統中醫理論與實務,包括:

  • 經典醫籍:熟讀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,掌握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學說。
  • 臨床分科:宋代醫學已分大方脈、風科、針灸等十三科,成安郎需通曉多科,尤擅宮廷常見的內科調理與疫病防治。
  • 藥學知識:熟悉《證類本草》等官定藥典,監管藥材品質與方劑配伍。

與其他醫官之關係
在醫散官體系中,成安郎低於「大夫」階(如成全大夫、保和大夫),但高於「醫愈郎」等低階官職。其晉升途徑常需通過太醫院考核,或因戰時疫病防治有功而擢升。

制度演變意義
從北宋至元,成安郎官階的提升,體現中醫官制逐步專業化,並與科舉、軍功等體系脫鉤,強調醫學專業能力。金元時期更融入少數民族政權的醫療需求,如元代重視針灸與外傷療法,可能影響成安郎的職能調整。

附註
相關機構如翰林醫官院、太醫院之沿革,可參見各專條。此官職亦反映宋代以降「儒醫」地位提升,醫者不僅需技術精湛,亦需符合官僚體系之規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