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破瘀消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破瘀消癥
破瘀消癥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消法範疇,意指運用活血祛瘀之方藥,消散人體內因氣滯血瘀所形成的積塊癥瘕。此類病證多因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日久結聚成塊,常見於腹腔、子宮等部位,其特徵為腫塊堅硬、推之不移,並伴隨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象沉澀等血瘀徵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瘀血形成多與氣機阻滯、寒凝血脈、熱毒壅塞或外傷等因素相關。氣為血之帥,氣行則血行,若情志鬱結、氣機失調,血行不暢則瘀滯成塊;寒邪客於經脈,血遇寒則凝,亦可致瘀;熱毒熾盛,煎灼津血,血液黏稠而瘀阻;此外,跌撲損傷或產後惡露不盡,皆可導致離經之血蓄積成瘀。
臨床表現
瘀血積聚成癥者,常見固定不移之腫塊,按之堅硬,疼痛如刺,夜間尤甚。婦人可見經行不暢、經色紫暗夾血塊,甚或閉經;若瘀阻胞宮,則見不孕、產後惡露不下。舌象多呈紫暗或見瘀點瘀斑,脈象以沉澀、弦緊為多。
常用方劑
-
膈下逐瘀湯
- 主治:瘀血結於膈下,兩脅積塊硬痛。
- 組成:五靈脂、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丹皮、赤芍、烏藥、延胡索、甘草等。
- 功效:活血行氣,消癥止痛。
-
血府逐瘀湯
- 主治:胸中血瘀,症見頭痛胸痛、心悸失眠。
- 組成: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生地黃、牛膝、柴胡等。
- 功效:活血化瘀,寬胸通絡。
-
抵當湯
- 主治:下焦蓄血,少腹硬滿、其人如狂。
- 組成: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。
- 功效:破血逐瘀,峻下瘀熱。
配伍要點
破瘀消癥之法,需依瘀結部位與兼證加減。若氣滯明顯,可佐香附、枳殼以行氣導滯;寒凝血瘀者,加桂枝、吳茱萸溫經散寒;瘀久化熱,則配丹皮、梔子清熱涼血。對於久病體虛者,宜攻補兼施,如加入黃耆、黨參益氣扶正,以防攻伐傷正。
應用範圍
此法治療之癥積,涵蓋現代醫學所述之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、肝硬化、腹腔腫瘤等疾病屬瘀血內阻者。然須辨明病性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