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魄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魄汗

證名。在中醫理論中,肺主藏魄,並外合皮毛,故肺與汗液之代謝關係密切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提及「魄汗」一詞,意指由肺氣所司、與皮毛開闔相關之汗液。《素問注證發微》進一步闡釋:「肺經內主藏魄,外主皮毛,故所出之汗,亦可謂之魄汗也。」此說明魄汗不僅與肺臟功能相連,亦反映衛氣調節腠理之作用。

另有一說,認為「魄」與「白」古字相通,故「魄汗」亦作「白汗」,意指不因勞作或熱迫而自然滲出之汗,多與肺氣虛或衛陽不固相關。此類汗出常伴隨氣短、畏風等肺衛不固之證,臨床可參見於虛證或表陽不固者。

從經絡理論而言,肺主宣發肅降,其氣行於體表,調節腠理開闔。若肺氣不足,衛外失職,則腠理鬆弛,汗液外泄異常,形成魄汗。此現象亦可聯繫《靈樞·本藏》所述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、司開闔者也」,強調肺氣與衛氣協同調控汗液之機理。

魄汗之辨證須結合全身症狀,如肺氣虛者多見自汗、易感外邪;若兼見陰虛內熱,則可能呈現盜汗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肺氣失調,或伴隨他臟影響,如脾虛濕困或腎不納氣等,需依具體脈證綜合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