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魄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魄門
魄門,又稱肛門,為人體排泄糟粕之門戶,於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生理意義。其名源於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所載:「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谷不得久藏。」此處「魄」字含義歷來有二解:
- 通於肺氣說
唐代王冰注曰:「謂肛之門也。內通於肺,故曰魄門。」中醫認為,肺藏魄,主氣之升降,而魄門之開闔與肺氣宣降密切相關。肺氣充足,則魄門開闔有度;若肺氣虛弱,可致排便無力或失禁。 - 糟粕所出說
另一說認為「魄」通「粕」,即指肛門為傳化糟粕之出口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六腑以通為用」,魄門作為大腸之末端,其功能直接反映六腑傳化之狀態。若魄門失司,如便秘或泄瀉,往往提示臟腑氣機失調。
魄門與五臟之關係
魄門雖屬局部器官,卻與五臟功能相繫:
- 肺:主氣司呼吸,肺氣肅降助大腸傳導,肺熱可致魄門灼痛或便結。
- 脾:主運化,脾虛則水穀不化,魄門失約而見溏瀉;脾氣下陷可致脫肛。
- 腎:司二便,腎陽不足可致五更瀉,腎陰虧虛則腸燥便難。
- 肝:主疏泄,肝氣鬱結易生氣滯腹脹,肝火下迫可致魄門灼熱下血。
- 心:藏神,心神不寧或心火下移,亦可影響魄門功能,如熱結旁流之證。
臨床意義
中醫診病常察魄門以判臟腑盛衰。例如:
- 排便異常:便秘多責之肺脾腎氣虛或腸燥津虧;泄瀉多與脾腎陽虛或濕熱下注有關。
- 肛門症狀:痔瘡、肛裂等局部病變,除局部氣血瘀滯外,亦與臟腑失調相聯,如濕熱下注大腸或中氣下陷所致。
魄門之生理與病理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特色,強調局部與全身之聯繫,為診療大小便疾病及肛腸病證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