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僕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僕擊
病名,出自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又稱「擊僕」,屬中醫古籍所載之急性病證。此病多因正氣內虛,外受風邪或內傷氣血,導致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類似後世所論「中風」或「厥證」之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外襲:風為百病之長,若人體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,直中經絡或臟腑,可致氣血逆亂,神機失用,發為僕擊。
- 氣血逆亂:情志過極、勞倦內傷,或痰瘀內阻,致使氣機驟升,血隨氣逆,上壅清竅,而見猝然昏倒。
- 陰陽失調:素體陰虛陽亢,或久病耗傷真陰,虛風內動,擾亂神明,亦能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昏仆,意識喪失,或伴肢體強直、抽搐。
- 兼證:面色潮紅或蒼白,喉中痰鳴,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等。
- 脈象:弦滑、洪大(實證);細弱、沉微(虛證)。
古籍論述
《素問》言:「凡治消癉、僕擊、偏枯、痿厥、氣滿發逆,甘肥貴人,則高梁之疾也。」指出此病與飲食不節、痰濕內蘊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區分「中經絡」與「中臟腑」,與僕擊之病機相呼應。
辨證分型
- 風痰閉阻:昏仆伴痰涎壅盛,苔膩脈滑,治宜滌痰熄風(如滌痰湯加減)。
- 肝陽暴亢:面赤氣粗,舌紅苔黃,脈弦勁,治宜鎮肝熄風(如鎮肝熄風湯)。
- 元氣虛脫:面色蒼白,汗出肢冷,脈微欲絕,急宜回陽固脫(如參附湯)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厥證:多以氣機逆亂為主,醒後無偏癱後遺。
- 癇證:發作時口吐涎沫,聲如畜鳴,醒如常人。
- 中風:後遺半身不遂、口舌歪斜,與僕擊部分表現重疊,然中風病位更深。
此病名反映古代醫家對急症之觀察,現代臨床可參照中風、昏厥等病症進一步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