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撲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撲粉
撲粉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又稱「溫粉」,指將藥物研磨成細末後,直接撒布或撲灑於體表患處或特定部位,以達到治療或保健目的。此法多應用於皮膚病症或體表調理,其作用機理在於透過藥物與皮膚接觸,發揮收斂、清熱、止癢、斂汗等功效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- 斂汗固表
熱病後或體虛自汗、盜汗過多者,中醫常以具收澀作用的藥物製成撲粉,如《傷寒論》提及以「溫粉」止汗,後世醫家多沿用煅龍骨、煅牡蠣等礦物藥,配伍生黃芪益氣固表,粳米粉緩和藥性,共奏斂汗之效。此類方劑能吸附汗液,同時調節衛氣,減少津液外泄。 - 清熱止癢
夏季暑濕鬱蒸或濕熱蘊膚所致痱子、濕疹搔癢,常用滑石粉、青黛、冰片等清熱利濕之品製粉撲灑。滑石性甘寒,能清解暑熱、收濕爽膚;若兼見熱毒,可加黃連、薄荷等增強清涼解毒之效。 - 燥濕療瘡
針對皮膚潰瘍、滲液較多的濕瘡,可選用枯礬、爐甘石等燥濕斂瘡藥研粉外撲,以吸附滲出液、促進瘡面乾燥。如《外科正宗》記載以輕粉、黃柏末治療濕毒瘡,體現撲粉於外科的應用。
藥物配伍特點
撲粉之配方需依病機調整:
- 虛證汗多:以收澀藥為主,如龍骨、牡蠣,佐以補氣藥。
- 實熱瘙癢:側重清熱藥,如滑石、寒水石,輔以芳香透散之品。
- 礦物類藥物:因質地細膩、吸附力強,常為撲粉首選,但需煅製以降低刺激性。
操作與劑型
傳統製法強調藥物「極細為度」,避免粗粒摩擦皮膚。使用時以紗布包裹藥粉輕拍,或置於粉盒中均勻撲灑。部分方劑會加入少量香料(如檀香)以辟穢,但需避開黏膜及破損處。
撲粉之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觀念,透過體表給藥,直接作用於病所,為簡便有效的外治手段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