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鋪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鋪蓐

鋪蓐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指胎兒娩出之過程,即產婦分娩時,胎兒自母體脫離之現象。此術語見於清代醫家顧允若所著《女科輯要》,其記載:「胞水已破,兒即墮地,謂之鋪蓐。」意指產婦胞衣(羊膜)破裂後,胎兒隨即娩出落地,此階段即為鋪蓐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鋪蓐為「分娩三候」之一,與「試胎」「弄胎」並列,屬臨產關鍵徵兆。中醫認為,分娩過程需氣血充足、胞宮氣機通暢,方能順利完成鋪蓐。若產婦氣血虛弱或經脈瘀滯,可能導致鋪蓐不順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所述:「氣血不利,則產難而蓐遲。」故歷代醫家強調產前調理氣血、疏導胞脈,以助鋪蓐順遂。

鋪蓐之機理與「胞宮開闔」密切相關。中醫理論中,胞宮主藏瀉,妊娠時閉藏胎元,臨產時則需瀉而不藏。當胎兒成熟,衝任二脈氣血充盈,促使胞宮由藏轉瀉,加以腎氣推動、肝氣疏泄,終致胎兒娩出。此過程亦涉及「六字真言」產科理論中的「滑」「脫」二字,強調產道潤滑與胎體脫離之協調。

歷代醫籍對鋪蓐相關證治亦有論述。如《傅青主女科》提及,鋪蓐時若見「交骨不開」,可投以開骨散,助產道鬆解;若因氣血不足而致「蓐勞」,則需以補益之劑調理。此外,鋪蓐後胞衣排出與惡露排泄,亦屬產後重要生理階段,中醫稱為「下胞」與「惡露」,其順暢與否直接影響產婦恢復。

綜觀之,鋪蓐為中醫產科學核心概念,既反映自然分娩之生理機制,亦蘊含氣血經絡、臟腑功能之整體觀,為臨床辨識產程與調治產難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