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葡萄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葡萄疔,病名,屬中醫外科疔瘡範疇,因其形似葡萄串狀而得名。首見於清代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四,與「蒲桃疔」證治相通。此症多因火毒蘊結,或濕熱搏於肌膚,致氣血壅滯而成。

其狀多發於體表,初起如粟米,漸腫脹成簇,頂端泛黃或紫黑,形若葡萄串珠,根盤堅硬。局部可伴灼熱疼痛,甚則化膿潰破。病機以「熱毒熾盛」為要,邪聚皮肉之間,阻滯經絡,故見紅腫焮痛;若毒邪深竄,則易致「走黃」(即疔毒內攻)之變。

治法當循「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」之則。內服可選五味消毒飲加減,方中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清解熱毒;外治初起宜箍毒消腫,可用如意金黃散醋調敷,若膿成則切開引流。古法亦載「針砭」之術,以三棱針刺破排毒,但須避其經脈要害。

此症與「螻蛄疔」、「蟮拱頭」等瘡形相似,然葡萄疔特徵在於疔頭簇聚成串,色澤紫亮如葡萄,可資鑑別。若兼見高熱煩渴、舌絳脈數者,乃毒入營血之兆,當急投犀角地黃湯之類涼血解毒。